生命是一趟獨特的旅程,無論是華裔長者還是非華裔長者,每一個人的經歷、情感和對生死的理解都各有不同。面對生死這一敏感的主題,許多人往往抱有忌諱和避而不談的心態。為了幫助生活在香港的華裔及非華裔長者打破語言與文化的界限,促進他們在生死教育上的探索,香港表達藝術治療服務中心的藝術治療師李慧莊(Janet)推出了名為「藝術生命軌跡」的社區計劃。這個計劃透過視覺藝術、音樂和舞動等多媒介,幫助長者們表達情感、進行互動,並深入探討他們對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在這一計劃中,參加者會經歷為期六次的小組課程,首要任務是幫助長者增強對自身精神健康的覺察。Janet指出,藝術成為了這些長者情感表達的重要工具。「透過藝術,他們可以更自由地感受和表達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和意義,這樣的過程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他們對死亡的看法和焦慮感。」
很明顯,討論生死問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Janet坦承,要贏得長者的信任、讓他們願意分享自身的故事和感受,過程中充滿挑戰。「我們十分重視非批判的態度,並努力去理解不同長者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以及個人生命經歷,這樣一步一步才能建立彼此的信任。」
為了確保所有參與者都能充分表達自己,計劃中還特別安排了翻譯的協助,以幫助語言上有障礙的非華裔長者參與活動。這樣的安排,促進了彼此之間的溝通,使每一位長者都能在相對舒適和安全的環境中分享自己的心聲。
在不久前舉行的「生命旅程展覽」上,許多長者的藝術作品得以在海富商場及樂富廣場展出,讓社區成員真切地感受到這些創作所傳遞的情感與故事。年近八旬的尼泊爾裔長者Kumari Gurung便是這次展覽的參展者之一。她表示,雖然在香港生活了近30年,與社區的互動一直較為有限,但這次參與計劃讓她有了全新的體驗。「與其他參與者的交流讓我、特別是我的孫子也感到凝聚力,我希望能夠吸引更多同年紀的朋友來參加這樣的活動。」
另一位73歲的參與者何淑英(英姐)坦言,面對生命中的分離和病痛,她在日常生活中一直缺少可以傾訴的人。參與計劃後,她透過藝術找到了表達自己的方式,並且發現直面那些情感後,有助於她釋放心中的執念,讓自己的心靈變得更加豁達。英姐提到,通過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參與者互動,她不僅拓寬了視野,也增加了對非華裔族群的理解。
65歲的戴春煌(ET)則選擇在展覽中擔任義工導賞員,他用自己的熱情向前來參觀的群眾介紹其他長者的作品。他分享,在過去的幾個月中,他的藝術創作圍繞著「愛」這一主題,以此向不在香港的妻子傳達情感。透過這樣的行動,他不僅得到了滿足,也為他人提供了情感支持。
隨著計劃的逐步進展,Janet透露未來將會邀請參加者擔任生命探索大使,讓他們的經歷能夠激勵更多人參與。在幫助長者探索生命意義的同時,也希望促進更大的社區關懷與互助,今後將持續在社區中傳遞愛與力量。
「藝術生命軌跡」社區計劃不僅展現了藝術的療癒力量,更露出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透過這樣的努力,生命的旅程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延續,並在互相扶持中找到了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