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旅程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有著獨特的涵義。隨著年齡增長,面對死亡的議題往往成為人們心中無法迴避的課題。在香港,無論是華裔還是非華裔的長者,對於生死的討論通常充滿著忌諱與顧慮。為了打破這種沉默,藝術治療師李慧莊(Janet)推出了名為「藝術生命軌跡」的社區計劃,旨在協助這些長者克服語言與文化的障礙,利用視覺藝術、音樂、舞動等不同媒介來進行情感的交流及對生死觀的探討。
在這個計劃中,來自香港表達藝術治療服務中心的創辦人李慧莊作為主要推手之一,積極引導參與者進行生死教育的討論。Janet分享說:「我們的計劃包含了六節小組課程,主要目標是透過藝術為長者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讓他們能夠感受與表達生命的意義。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希望能夠潛移默化地改變他們對死亡的理解,並幫助減輕他們的焦慮。」
由於生死話題的敏感性,Janet強調,獲得長者的信任並不容易。她表示:「無論是華裔還是非華裔的長者,我們始終保持非批判的態度,試圖理解他們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個人經歷,慢慢地建立信任關係。」在進行小組活動或工作坊時,為了讓非華裔長者能夠更自在地表達,專業翻譯會隨行協助溝通。
近期,「藝術生命軌跡」社區計劃在領展旗下的海富商場和樂富廣場舉辦了名為「生命旅程展覽」的活動,展出了參與計劃的長者所創作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是藝術的表達,更承載著他們對於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年近八旬的尼泊爾裔長者Kumari Gurung,也是本次計劃的參與者之一。她在分享中提到,自己在香港生活了約30年,過去的生活多圍繞家庭,與社區的互動相對有限。Kumari坦言,雖然她會說一點廣東話,但互動多半局限於短暫的日常問候。隨著孫子長大,生活變得單調而乏味,她決定尋找新的興趣來豐富自己的人生。
對於生死的看法,Kumari展現出深刻的豁達,並表示自己在這次計劃中收穫了很多,她很高興能結識許多新朋友,也希望未來能激勵更多同齡人一起參與計劃。
另一位73歲的參與者何淑英(英姐)則表示,她在生活中經歷了諸多生死別離的考驗,卻一直沒有找到可以傾訴的對象。因此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情來參加計劃,發現透過藝術能夠表達自己的情感,這讓她從中獲得了釋放。她提到,之前的執念在藝術創作中逐漸鬆開,自己也變得更加開心與豁達。
此外,65歲的戴春煌(ET)則展現出年輕的活力,主動擔任「生命旅程展覽」的義工導賞員。他的藝術創作圍繞著「愛」這一主題,特別贈送作品給身在外地的妻子,儘管她無法親自參加展覽,但ET已經用心將藝術作品分享給她,這種愛無疑是他創作的最大動力。
隨著「藝術生命軌跡」社區計劃的進行,參與者們的想法與情感也在不斷地轉變。Janet透露,明年將計劃邀請完成計劃的部分長者,擔任生命探索大使,從受助者轉變為先鋒者,繼續在社區中傳遞愛與關懷,與更多長者探索生命的意義。
這個由香港表達藝術治療服務中心推動的計劃,不僅是針對特定族群的藝術治療,更是一次跨越文化與語言界限的心靈之旅。透過藝術的力量,計劃希望能使年長者不再孤單,勇敢面對生命中的每一個關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