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藝術生命軌跡:透過藝術尋找生死的意義

藝術生命軌跡:透過藝術尋找生死的意義

分享:

生命被描繪為一場旅程,每個人都在這條路上走過不同的風景,對旅途的起點和終點自然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在這場旅途中,死亡無疑是一個敏感且難以談及的話題,無論是華裔或非華裔的長者,對於死亡的探討總會帶有一份忌諱與不安。為了幫助香港的華裔與非華裔長者打破這一障礙,一位藝術治療師推出了「藝術生命軌跡」社區計劃,以視覺藝術、音樂和舞蹈作為媒介,促進情感的交流,探索生死觀。

這個計劃的核心推手之一是香港表達藝術治療服務中心的創辦人、註冊藝術治療師李慧莊(Janet)。在她的引領下,計劃的內容深入探討生死教育。Janet指出,在為期六課的小組課程中,首先就要幫助長者加強對自身精神健康的覺察。她形容:「我們利用藝術作為橋樑,讓他們能夠感受生命的意義並自由表達,這樣才能逐步改變他們對死亡的看法,減少焦慮與恐懼。」

因為觸及敏感的話題,建立信任關係成為計劃中的一個挑戰。Janet提到,無論是面對華裔還是非華裔長者,他們團隊始終保持非批判的態度,竭力去理解他們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個人歷程。同時,為了促進非華裔長者的參與,工作坊中會有翻譯協助,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在這個平台上更輕鬆地表達自己。

為了展示長者的藝術創作,「藝術生命軌跡」社區計劃早前在領展旗下的海富商場及樂富廣場舉辦了「生命旅程展覽」。此次展覽展出了參與計劃長者的多件藝術作品,讓社會更廣泛地認識到這些長者的心聲和創作。

來自尼泊爾的長者Kumari Gurung已在香港生活了將近三十年。她分享道:「我以前都是以家庭為中心,雖然會說一些廣東話,但與社區的互動有限。隨著孫子漸漸長大,我希望能找到一些能令生活更充實的活動,於是參與了這個計劃。」她對於生死的理解十分開放,認為參加計劃的最大收穫是交到了許多新朋友,並期待能帶動更多同齡好友參與。

73歲的何淑英(英姐)同樣參與了這個計劃。她坦言,面對生活中的生死、分離和病痛,自己往往沒有地方傾訴。這次計劃讓她有機會通過藝術表達情感,釋放心中的執念。她表示:「透過創作,我能把心中的想法和情緒表達出來,變得更豁達,心情也變得開朗。」

此外,65歲的戴春煌(ET)在計劃中獲得了機會成為義工導賞員,主動參與展覽的導賞工作。他的藝術創作圍繞愛的主題,他分享:「這些作品是送給我的太太的,雖然她不在香港,但我相信她會從照片中感受到我的心意。」他的創作不僅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同時也展現了藝術在情感交流中的力量。

隨著計劃的推進,Janet也計劃在明年邀請那些完成計劃的成員,成為「生命探索大使」,希望他們能將自己的經歷和感悟分享給周圍的人,繼續傳遞愛與關懷,並與更多長者一同探尋生命的深層意義。

「藝術生命軌跡」表達藝術治療社區計劃是由香港表達藝術治療服務中心推動,在領展「愛.匯聚計劃」的贊助下,充分依靠香港聖公會多元文化外展服務隊、元朗大會堂陳應祥紀念老人中心等合作機構的支持,為更多長者帶來希望與啟發,讓他們在藝術的世界中,尋找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