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投稿:18928809533【微信同號】
首頁 » 資訊 » 藝術化解生死之道:從社區中尋找生命的意義

藝術化解生死之道:從社區中尋找生命的意義

分享:

生命的旅程各自不同,對起點和終點的理解也因人而異。尤其在面對死亡這一敏感話題時,無論是華裔還是非華裔的長者們,心中都存在著難以言喻的忌諱。為了打破這種隔閡,香港表達藝術治療服務中心推出了一項名為「藝術生命軌跡」的社區計劃,旨在透過視覺藝術、音樂、舞動等多種媒介,幫助定居香港的長者們,不論其文化背景如何,來進行情感的交流和生死觀的探討。

這一計劃的核心追求是提升長者的精神健康意識,並幫助他們感知並表達對生命的看法。創辦人李慧莊(Janet)是一位專業的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作為計劃的重要推手,她分享了小組課程的流程。「在六節小組課程中,我們會利用藝術的方式,為參加者提供一個適合表達自己生命意義的機會。同時,這樣的過程也能幫助他們潛移默化地改變對死亡的理解,從而減輕他們的焦慮感。」

Janet強調,由於涉及敏感話題,與長者建立信任關係並非易事。「我們始終保持非批判的態度,努力去理解他們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及個人歷程,這樣才能在彼此之間建立必要的信任。此外,為了幫助非華裔的長者更好地融入活動,我們每次的工作坊都會有專業翻譯協助。」

在計劃的過程中,藝術作品的創作也成為了長者們自我表達的重要方式。最近,「藝術生命軌跡」社區計劃在領展旗下的海富商場和樂富廣場舉行了名為「生命旅程展覽」的活動,展出了參與者们所創作的各種藝術作品,展示了他們對生命的思考和感受。

年近八旬的尼泊爾裔長者Kumari Gurung便是計劃的參與者之一。她回顧自己在香港近30年的生活,表示雖然生活以家庭為中心,但與社會的互動相對有限,多數只是與鄰居互相問候。隨著孫子的長大,她感到生活變得單調,因此參與了這項計劃,尋求生活的新變化。Kumari對生死的理解相當放豁,她表示,曾經的困惑在這個過程中變得可以被談論,並且她結識了許多新朋友,希望未來能夠吸引更多同齡人一起參與。

另一位73歲的長者何淑英(英姐)也分享了她的經歷。英姐在生活中常常感受到生死、分離和病痛帶來的孤獨,她希望透過這個計劃來找到一個能表達自己情感的渠道。「以前我有很多事情無法放下,然而透過藝術創作,我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她坦言,過程中許多執念得到了釋放,整個人也因此變得更開朗、更豁達。

65歲的戴春煌(ET)則在展覽上主動擔任義工導賞員,親自與參觀者分享他的藝術作品。ET的作品圍繞著「愛」的主題,他表示這些作品是獻給已不在香港的妻子,並且透過分享愛的感受,讓他們的情感在距離中得以延續。

隨著「藝術生命軌跡」社區計劃的成功推行,首批參與者已完成了生死教育的小組課程和生命交流工作坊,並希望在未來成為生命探索的大使,將自己在計劃中的經歷傳遞給周圍的人。Janet透露,這些長者們的思想發生了積極的轉變,他們不僅希望幫助他人,也希望在社區中繼續傳遞愛與關懷,探索生命的更深層次意義。這一計劃不僅讓參與者們找到了自己的聲音,也讓他們在生命的旅途中,彼此相連,形成了一個充滿愛和支持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