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北區紅花嶺郊野公園的蓮麻坑鉛礦洞,曾經是香港最大的鉛礦場,其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承載著豐富的經濟價值與文化意義。最近,香港政府完成了這一重要地點的活化工作,將其改造成為開放式博物館,並於上月底正式向公眾開放,旨在提升遊客的參觀體驗,同時也為未來類似的活化項目提供示範。
蓮麻坑鉛礦洞的歷史,源於19世紀的礦產開採活動。在1936年至1939年間,這裡的採礦業達到了高峰期,曾經吸引了近2000名工人,全天候不分晝夜地進行開採作業,主要以方鉛礦為主,還伴隨有少量的閃鋅礦和銀。然而,這一繁榮的局面並未持續太久,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地區被日軍佔領,戰後的多種因素包括國際鉛價下跌、天災及工潮使得礦場於1950年代末期停止運作。
如今,蓮麻坑鉛礦洞雖然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卻已轉型為一個重要的自然生態寶地。在近幾年內,礦洞內外均已安裝岩石絲網,以防止鬆散的石塊掉落,同時保護遊客的安全。值得一提的是,礦洞經過多年廢棄後,成為了香港的一個重要蝙蝠棲息地,最終於1994年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陳浩鵬,漁農自然護理署的郊野公園護理主任,指出目前在該洞內已記錄到10種蝙蝠,佔全港所有蝙蝠品種的約40%。這裡的環境錯綜複雜,陰暗潮濕,恰為蝙蝠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場所。
在新設施方面,當局在礦洞周邊增設了解說牌、路標、涼亭和長椅等,提升游客的遊覽體驗。面對這一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遊客被呼籲在參觀時應降低聲量,並避免使用強光照射洞內,以不打擾正在此棲息的蝙蝠,維護生態的平衡。
紅花嶺郊野公園本身也擁有兩條郊遊徑,分別連通西面的蓮麻坑村和東面的沙頭角山咀,為遊客提供多樣的戶外活動選擇。舒博衍表示,紅花嶺地區與深圳的梧桐山相連,形成生態廊道,與鄰近城市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也展開了合作,期待進一步的生態保育和環保旅遊活動的發展。政府與各方機構的共同努力,探索更多可持續性旅遊的可能性,將持續為香港帶來更多的生態與文化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