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麻坑鉛礦洞,位於紅花嶺郊野公園,是香港歷史上最大且最具經濟價值的鉛礦場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在這片土地上,曾經的繁榮與現今的寧靜形成鮮明對比。經過政府的活化工作,這個充滿歷史意義的礦洞已於上月底正式對外開放,轉變為一處開放式博物館,旨在為未來類似的鬆野公園活化項目提供一個成功的示範。
蓮麻坑鉛礦洞的開採歷程可追溯至1936年至1939年,此期間的操作最為繁忙,吸引了近2000名工人,夜以繼日地在幽深的隧道中開採方鉛礦,並兼有閃鋅礦和銀的產出。然而,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這座礦場在1940年代被日軍佔領,造成採礦行業的嚴重衝擊。戰後,國際鉛價的下跌以及接連而來的天災與工潮,導致這個鉛礦場於1950年代末期宣告停運,伴隨著它的,是整個時代的結束。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曾經熙熙攘攘的礦場漸漸被自然所吞沒,成為一個重要的蝙蝠棲息地。如今,礦洞不僅承載了歷史的記憶,還對生態環境變得不可或缺。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郊野公園護理主任陳浩鵬的說法,礦洞內的環境錯綜複雜,潮濕而陰暗,為蝙蝠提供了理想的棲息之地。據調查,這裡記錄到的蝙蝠種類達到10種,佔全港已知蝙蝠總數的40%,其中包括南長翼蝠和大蹄蝠等珍稀品種,因此在1994年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的地點。
在開放的同時,保護蝙蝠和其棲息環境的措施也被強調。政府呼籲參觀者在洞內參觀時降低聲音,切勿使用強光照射,以免擾亂蝙蝠的生活。當局也在礦洞周圍增設了安全設施,包括解說牌、路標、涼亭及長椅等,提供更佳的遊覽體驗,同時保障遊客的安全。
紅花嶺郊野公園內擁有兩條郊遊徑,分別通往西面的蓮麻坑村和東面的沙頭角山咀。此區域的生態多樣性與人文歷史相得益彰,成為北部都會區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的重要一環。漁農自然護理署正在與旅遊事務署密切合作,藉由「設計#香港地」等活動進一步推廣這一地區的自然美景與文化內涵。
蓮麻坑鉛礦洞的開放,不僅為這片土地帶來新的生命,也讓人們再次認識到自然與歷史的深厚聯繫。這個昔日的工業地標如今以新的姿態面向公眾,將歷史的重負輕輕放下,讓當代人能以崭新的視角欣賞這段珍貴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