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香港政府積極推動親水文化,而渠務署在這股浪潮中,將經歷了五十年歷史的觀塘敬業街明渠,成功轉型為翠屏河。這項重要的活化工程於2023年9月完成,並計劃於明日舉行隆重的開幕典禮,正式對外開放翠屏河的近敬業街段河道及其周邊設施。
記者早前到現場探訪,驚喜發現曾因水質不佳而被稱為「臭渠」的翠屏河,現在已經煥然一新,四周環境優雅,氣味清新,讓人無法想像這裡曾遭受的困擾。尤其是新設的「智能水閘」,當其升起時,河道內立即形成迷人的小瀑布,潺潺水聲讓人愉悅,也讓翠屏河的風光更加瑰麗。渠務署表示,透過智能水閘的引入,穩定了河道的水體,避免水乾涸而產生的異味,同時也恢復了河道的生態價值。據工程團隊所述,這樣的設計讓水閘能夠保持水體的存在,進一步提供動植物的棲息環境。
翠屏河全長約一公里,活化項目始於2020年7月,涵蓋翠屏道、敬業里及敬業街的一段明渠。項目中包括多個設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翠屏海濱的跨河通道,這項設施已於2022年8月提前完工並開放。同時,絕大部分的河道走廊及相關設施將於明日的開幕典禮后開放,剩餘部分也會在年底前陸續展現給市民。
渠務署排水工程部總工程師溫卓強表示,此次工程融入了「河畔城市」的概念,著眼於最大化利用河道空間,讓明渠成為多功能的公共休憩空間。在全長1公里的河道中,新增了6條跨河通道及6個園景平台,這不僅便利市民穿梭於河道兩岸,亦加強了社區的連結與暢達性,為市區提供舒適的河濱休憩環境。
根據渠務署排水工程部高級工程師温南豐的介紹,翠屏河特別設計以抗衡200年一遇的暴雨,即使在面臨極端天氣情況下,河道的排洪能力亦不容小覷。智能水閘的引入,不僅增強了水位的穩定性,未來也將不斷優化美化景觀。
環境保護亦不容忽視。臨近走道一側,渠務署保留了超過50棵細葉榕樹,塑造出美麗的「林蔭走廊」,增加了綠化面積與小動物的棲息地。在河道上游,還建立了人工濕地,這些都有效提升了翠屏河的生態多樣性。目前,翠屏河中偶爾可見小白鷺出沒,預示著生態系統的恢復。
此項工程不單止打造了一個充滿活力的水岸空間,亦透過藝術裝置豐富了觀光體驗。為慶祝國慶75周年,渠務署沿河道布置了75個造型獨特的「下水水」藝術裝置,其中包含了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生肖設計及大熊貓形象。此外,還有多個門廊地標和特殊渠蓋,增加了翠屏河的吸引力。
隨著「浮蓱」的裝置亮燈,映射在河面上,形成一道夜晚美景,翠屏河將成為市民與遊客們氣氛悠然的集會之所。翠屏河的活化,不僅代表了觀塘區的綠化升級,也是在香港親水文化及生態意識提升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