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推動親水文化的浪潮中,渠務署為擁有半世紀歷史的觀塘敬業街明渠注入了新活力,成功將其轉型為翠屏河。這項重要的活化工程主體在今年9月已經完工,並計劃於明日舉辦盛大的開幕典禮,正式對公眾開放翠屏河沿著敬業街的河道走廊及其相關設施。在記者的現場視察中,往日以「臭渠」聞名的明渠卻已經變得生機勃勃,河岸的環境不僅美麗清新,甚至完全聞不到任何臭味。接近下游新設的智能水閘在升起時,會形成一處小瀑布,潺潺水聲伴隨而來,令人心曠神怡。
渠務署指出,這項工程團隊透過安裝「智能水閘」,以穩定河道內的水體,避免因乾涸而產生異味,同時恢復這一地區的生態價值。以往在潮退時常可以清楚見到明渠的底部,而如今這些水閘的設置能有效保持河道水位,進而為本地生物提供栖息地。根據渠務署的資料,翠屏河全長約一公里,涵蓋了翠屏道、敬業里及敬業街的水域,這項活化工程自2020年7月啟動以來,已吸引了不少市民的期待和關注。
在工程設計方面,渠務署引入了「河畔城市」的概念,並充分利用河道,將明渠打造成為多功能公共空間。其中,為沿河道增設了「6+1」條浮島跨河通道及六個園景平台,這不僅便利了居民在兩岸之間的通行,還為市區增添了一片親水的休憩空間。在未來的日子裡,這裏將成為居民及遊客探索和享受水邊悠閒時光的理想去處。
當提到翠屏河活化工程中的特色項目,便不得不提下游的「智能水閘」。這項高科技設施連接著天文台的天氣預報系統,能夠根據潮汐水位自動調節水閘的升降,保證水位穩定。水閘升起時,不僅形成了一個美麗的小瀑布,也為河道提供了合理的蓄水區,增強了排洪能力。同時,當即將迎來惡劣天氣,其水閘會提前降低至平臥河床,有效地維持河道的排洪能力。據悉,翠屏河的集水區面積約520公頃,相當於27個維多利亞公園,加之河床的挖深工程,這些設計能夠有效應對200年一遇的暴雨災害。
此外,渠務署也非常重視環保和社區的意識教育,特別針對以往河道異味給居民帶來的困擾,該團隊從工程設計、日常維護及教育宣傳三方面加強了管理。除了透過水閘避免水體乾涸,渠務署還在瑞和街、偉業街及偉發道設置了三個截流器,這些裝置能攔截雨水渠內的旱流,並將其排入污水處理系統,大大減少了河道被污染的風險。日常維護方面,渠務署也定期檢查和清理河道。同時,為增加居民對環保的認知與參與,渠務署於工程期間舉辦了藝術設計比賽,並在周圍雨水渠的位置設置了由中小學生創作的特色小瓷磚,提醒大家注意環境保護。
如今,翠屏河不僅環境優美,還增添了許多特色元素,例如沿岸擺放的75個藝術裝置「下水水」,這些生動的設計讓翠屏河成為市民拍照的熱點。湧現的小白鷺及自然的綠植,讓生態多樣性逐漸在這片城市之中復甦。未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生物將會選擇在這片水域栖息,為翠屏河增添新的生機與活力。無論是休閒散步還是享受大自然,翠屏河都將為香港的居民和遊客提供獨特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