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近年推廣親水文化的浪潮下,渠務署開始著手於觀塘敬業街明渠的活化工程,經過多年的努力,這條歷史悠久的河流,已經從過去的「臭渠」轉變為翠屏河,一個充滿生機與魅力的水域。這項重要的工程主體在2023年9月完工,明天將舉行開幕典禮,正式向公眾開放,讓市民可以親身感受這片新生的水域魅力。
近期的現場考察讓人驚喜地發現,原本以味道不佳著稱的翠屏河,如今環境清新怡人,沒有一絲異味。尤其在河道下游新設的「智能水閘」升起的瞬間,湍流而下的水流形成了一道迷人的小瀑布,潺潺的水聲為周邊增添了生動的氛圍,讓人每步踏入都感到心曠神怡。
這次活化工程始於2020年7月,涵蓋了翠屏道、敬業里與敬業街等約1公里長的明渠。重要的設施之一,翠屏海濱跨河通道於去年已提早向公眾開放,為市民提供便利的通行方式。而其餘的河道走廊及配套設施將在明日的開幕後全面開放。渠務署排水工程部的總工程師溫卓強強調,這次工程不僅注重美觀與實用,還融入了「河畔城市」的概念,充分利用河道,讓這片空間變得活躍並具多功能性。
在翠屏河的河道中,增設了連同浮島在內的「6+1」條跨河通道和6個園景平台,為市民提供了隨意穿梭兩岸的可能性,提升了社區的連結性和可達性。此外,這裡也是市區內休憩的理想之地,讓人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片放鬆的所在。
這項活化工程的另一個關鍵亮點便是智能水閘的設置。這些水閘不僅能夠調節河道水位,還與天文台的氣象預報系統相連,確保在惡劣天氣來臨前提前降至平臥,保持最大的排洪能力。通過這些措施,翠屏河具備了抵御200年一遇暴雨的能力,使居民不再對水患心存顧慮。
同時,渠務署別出心裁,以工程、日常維護與公眾教育三位一體的方法應對異味問題。他們設置旱季截流器,有效阻截雨水渠內的污染物,並將其引入污水收集系統處理。此外,團隊持續進行定期檢查與清潔工作,並在社區推廣環保意識,借助藝術裝置與小瓷磚的設計,提醒市民保持環境整潔,共同守護這片新生的水鄉風景。
翠屏河的生態環境得到重建,延續了曾經的生物棲息地,現時偶爾可以見到小白鷺在此出沒。渠務署表示,未來隨著生態系統的逐步恢復,將可能吸引更多的動植物前來棲息,進一步豐富河道的生物多樣性。
此外,沿著翠屏河還設置了75個獨特的「下水水」藝術裝置,這些造型可愛的作品成為了新的拍照打卡熱點,吸引了眾多市民和遊客前來留影。這些特色地標不僅美化了河道,也讓人們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感受到文化藝術的融入。
隨著翠屏河的重生,這裡已成為一處具吸引力的親水空間,期待未來能成為市民休閒、交流的新舞台。讓我們共同期待這片新綠洲為觀塘帶來的希望與活力,也為香港的親水文化發展添上美好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