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翠屏河的蛻變:觀塘「臭渠」重生為生態綠洲

翠屏河的蛻變:觀塘「臭渠」重生為生態綠洲

分享:

在香港近年力推的親水文化背景下,渠務署以活化觀塘敬業街的明渠為目標,成功將這條歷史悠久的「臭渠」變身為充滿自然氣息的翠屏河。這項富有意義的主體工程於今年9月完工,並將於明天舉行盛大的開幕典禮,屆時市民將正式迎來翠屏河近敬業街一段全新改造的河道走廊及設施。

早前,《星島》記者前往翠屏河現場視察,令人欣喜的是,這裡的環境經過重整後,已然煥然一新,河水清澈見底,空氣中不再有那令人感到厭棄的異味。特別是在下游新設的「智能水閘」旁,一道小瀑布的水響潺潺,宛如大自然的音樂,瞬間讓人心情愉悅。渠務署工程團隊表示,通過這項技術,不僅穩定了河道的水體,還恢復了翠屏河的生態功能。以往流下的干涸底部如今被水閘的調控所取代,旨在為各種生物提供愉悅的棲息環境。

翠屏河全長約一公里,活化工程自2020年7月展開,涵蓋翠屏道、敬業里至敬業街的一段明渠。該項目考慮到社區連結和多元化用途,提升了周邊環境質素。渠務署不僅提前於去年8月開放了靈活的翠屏海濱跨河通道,明日的開放則將使大部分河道走廊及相關設施得以運行,隨之而來的還有多達「6+1」條跨河通道與6個園景平台,構成一個讓市民能輕鬆穿梭於兩岸的親水綠道。

根據渠務署排水工程部的統計,翠屏河的設計不僅考慮了城市美化,還在防洪上具備實際能力,足以抵禦每200年一遇的暴雨,顯著提升了該區的水災防範能力。設置於下游的「智能水閘」可隨天氣變化自動調整,形成蓄水區,以及小瀑布的水景,既保障了河道的排洪效能,也豐富了河岸的美感。

為了解決以往居民所面臨的異味問題,渠務署團隊在工程設計上融入了多重措施,如進行日常保養、維護以及社區教育。除了利用水閘系統穩定水體,還在瑞和街、偉業街及偉發道設置三個旱季截流器,所有受污染的雨水都將被有效堵截並輸送至污水系統以進行專業處理。透過這些措施,渠務署不僅希望能減少河道的污染,同時也能提高居民對周邊環境的責任感。

活化工程的另一大亮點是加強了環境保護的意識,從而增強了生態系統的功能。他們保留了兩岸超過50棵的細葉榕樹木,形成美麗的「林蔭走廊」。此外,該工程還特別設計了人工濕地和多種生態裝置,像是紅樹林、鳥桿及潮汐池等,這些為翠屏河吸引了更多的自然物種。而如今,河中不時可見小白鷺悠然自得地栖息其中,未來有望吸引更多的小動物回到這片生機勃勃的生態家園。

為了慶祝國慶75周年,渠務署沿著翠屏河共設置了75個以「下水水」為主題的藝術裝置,與本地文化相融合,增添了不少色彩。除了生動有趣的造型,河沿的一系列標誌性設施,如門廊地標、特色渠蓋及翠屏雀的吉祥物等,使得翠屏河的景觀活潑而多樣。特別是晚上,「浮蓱」的藝術燈飾會在河面上投射出璀璨的光影,令整個區域充滿了迷人的氛圍。

經過這場全面的活化,翠屏河不僅成為了觀塘區的一個重要親水空間,還蘊藏著豐富的生態系統,成為市民心中一個宜居的綠洲。這一切的改變,無疑是對香港提升生態環境、促進社區和諧發展的一次完美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