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投稿:18928809533【微信同號】
首頁 » 資訊 » 經濟低迷衝擊下的工程業轉變

經濟低迷衝擊下的工程業轉變

分享:

隨著香港經濟環境的持續低迷,本地的工程量已顯著減少,這一變化的影響正逐漸在業界浮現。近期,私人工程項目的數量驟降,隨之而來的是行業內部出現的裁員風潮,特別是在大型國際工程顧問公司層面。

根據消息,行內知名的國際工程顧問公司「WSP」於上月已開始進行人員精簡的籌備工作。據悉,WSP正在策劃裁減首階段50名員工,若第二階段推出,可能更會裁減約100名人員,主要目標鎖定年資較淺的助理工程師(AE)。儘管公司表示此次精簡僅涉及少數員工,不會影響其對客戶的服務質量,然而從業內專業人士的視角來看,這一裁員策略反映出當前市場的不穩定性。

據業內專家分析,私人工程項目的顯著減少將對香港的建築及工程專業人士的生計產生影響。目前,前線的技工人手已然不足,業內分析認為,即便工程量減少,這部分技工也不會受到重大衝擊,因為他們的需求依然存在。

但有消息人士指出,此次裁員看似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WSP的專家人士表示,該公司會隨時評估業務需求及運營策略,確保可持續發展。儘管公司員工人數超過千人,並重視保留中層管理人員,但若工程量持續低迷,未來可能還會有更多的裁員情況發生。

更令人關注的是,行業內其他一些大型工程顧問公司也面臨人手削減的壓力,但相較於WSP,他們的裁員方式較為「隱蔽」,並未進行大規模的重整。一些中小型公司則透過不派發花紅或減少薪水等方法來減輕經營壓力。

資深工程專家何永業指出,發展商在投地策略上表現得相對保守,這直接導致了行業內的工程量減少。他表示,當發展商縮減工程,負責設計和統籌的顧問工程師自然首當其衝,而技工人手則因需求依舊而受到相對保護。他同時強調,不能藉由工程量的減少來舒緩目前技工不足的困境,這可能會對整個房地產與建築市場造成深遠的影響。

在此背景下,香港新方向議員張欣宇強調,政府應該加大在工程領域的投入,以應對當前的挑戰和未來的需求。他指出,隨著工程項目的減少,可能會出現人才流失的現象,這將對未來的工程人力資源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應該采取行動來改善目前的市場狀況。

然而,根據發展局的訊息顯示,政府仍會持續監察工程顧問業的用人情況並確保基建工程的推進。據瞭解,政府在基建上的投資今年仍計劃達到約900億元,這比過去幾年的760億元增加了約17%。這顯示出雖然私人工程減少,但公營項目仍在穩步推進,期待隨著經濟環境的逐步復甦,香港的建築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總之,在現階段的經濟環境下,工程業的未來仍充滿變數,政府與業界需要通力合作,尋求創新與出路,以重振這一關鍵行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