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疫情掀起的全球風暴對無數生命造成了威脅,也對各地的醫療系統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個艱難的時期,香港的醫療工程界充分展現了創新與韌性,僅僅用四個月的時間便成功建造了全球首個使用組裝合成技術的負壓隔離病房,這不僅滿足了當時急劇上升的病床需求,也為整體醫療系統的運作提供了重要支持。如今,隨著疫情的逐步舒緩,這些負壓隔離病房即將走向拆除的程序,而參與建設的專家,有著對未來的更多期待與藍圖。
這些負壓隔離病房的設計,源於對空氣傳播疾病的深切了解。透過降低病房內部的氣壓,使得外部的空氣自動流入,這樣的負壓效應能夠有效地避免污染空氣的擴散。整套系統結合了尖端的過濾技術,經過處理後的空氣才會被排放到室外,確保周圍環境的安全。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及英國醫療工程學會香港分會主席的源栢樑表示,這一系列創新的運用不僅是技術的突破,也是針對醫療需求的回應。
在這項工程中,每間負壓隔離病房的建造成本約200萬港元,而整個建設過程使用了先進的組裝合成技術,這使得各項工序能在工廠內預製,然後快速組裝到位,極大地縮短了施工時間。來源栢樑描述道,當初的設計乃是以貨櫃為基本單位,使得病房具有良好的靈活性和擴展性,甚至在需要時還能改造成普通病房使用,這一點進一步加強了應用的彈性和效率。
我國負壓病房曾經在亞博館設立為社區治療設施,針對危重病人提供急救與治療,這項工程不僅支援了本地的疫情應對,還充分體現了香港在關鍵時刻的應變能力和協作精神。隨著負壓隔離病房的退役,這些寶貴的建設經驗並不會隨之消逝,源栢樑強調,這是「新的開始」。未來的醫療基礎設施建設中,這些經驗將成為關鍵參考,讓香港在面對各類健康威脅時,能迅速有效地部署應急設施。
在未來的展望中,源栢樑希望「組裝合成」及「機電裝備合成法」能夠形成產業鏈,以提升工程建設的效率,他也呼籲更積極的應用高科技來吸引年輕人投身建築業,留住人才。他相信,這些努力將有助於香港在大灣區的發展規劃中扮演重要角色,無論是在抗擊疫情、應對公健康危機,還是在日常的醫療設施建設上,香港的醫療工程界都將繼續為市民的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