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納德‧特朗普將於1月20日正式宣誓就任美國的新一任總統,但在此之前,他已經引發了全球政局的動盪,挑起了外交和政治的廣泛關注。特朗普的言論和威脅,例如企圖重新掌控巴拿馬運河、購買或入侵格陵蘭島,以及用經濟手段迫使加拿大成為美國的第51個州,無一例外地擾亂了各國與美國之間的關係。
被形容為一位「反覆無常的領袖」,特朗普的行為和情緒變化無常,加劇了外界對其外交政策的疑慮。巴拿馬總統迅速對特朗普的言論作出了回應,強調巴拿馬運河屬於巴拿馬,而不是美國的私有財產。這一強硬表態凸顯了美國在當地歷史上的影響力與現今主權要求之間的緊張關係。
對於格陵蘭島,這個自丹麥擁有高度自治的地區,其領導者也不甘示弱,明言特朗普的威脅並無任何實質意義。丹麥與格陵蘭島的高層領導人斷然拒絕了特朗普的提議,並表示格陵蘭永不會成為市場上的商品。這一立場反映了小國對大國霸權主義的抵抗,並展示了他們捍衛自主權的決心。
此外,加拿大即將卸任的總理賈斯汀‧杜魯多針對特朗普把加拿大納入美國的威脅作出了更加直截了當的回應。他的表述清晰明瞭,表示「在地獄裡不會出現雪球」,其意義在於強調這一提議毫無可能性。杜魯多這番話不僅表達了對外國干涉的否定,也反映了加拿大民眾對國家主權的強烈認同與維護。
在特朗普的領導風格下,波瀾壯闊的國際關係變得充滿不確定性。他的行動不僅在國內造成了眾多支持者和反對者之間的撕裂,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強烈反響。愈發明顯的是,面對強大的外部壓力,各國的聯合防衛意識和對主權的捍衛愈發強烈,這或許是未來國際政治中一個新的趨勢。特朗普的做法在全球議題上引發的質疑,展示了一種新的外交思維—不僅要強調國家利益,亦要考量對國際法則和全球倫理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