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第二屆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半馬拉松如期舉行,賽事自早上7時15分正式起跑,吸引了約8,000名跑手報名參加,其中包括1,600名來自不同地區的非本地跑手。這場期待已久的賽事成為了提高市民跑步熱情的一次機會,也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跑手提供了一個展示實力的平台。
賽事的冠軍頭銜分別被埃塞俄比亞的跑手托路沙和肯尼亞的拿禾烏娜奪得,這兩位優秀的選手再次彰顯了非洲跑者在長跑賽事中的強大實力。此外,香港本地的長跑好手莊司暘和羅映潮分別成為男子和女子組的最快本地選手,展示了本地跑者的拼勁與優秀表現。
賽道全長16公里,跑手們在港珠澳大橋香港段上跑過前半程後需原路折返至粵港分界線。起跑儀式上,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及入境處處長郭俊峯共同主持剪綵,為賽事揭開序幕。賽後,莊司暘表示,回程的逆風讓這條賽道較具挑戰性,但是他愉快地回顧了自己的表現,並指出自己的成績與個人最佳紀錄相差僅兩分鐘。他讚揚了賽事組織的進步,特別提到流動廁所的配置和橋面防滑軟墊的鋪設,使得賽事體驗明顯改進。
另一位本地選手羅映潮也對自己的賽事表現表示滿意。他形容賽道平穩,風阻意外地小,但進入隧道階段的斜坡讓挑戰增加了不少。他透露,將於兩周後參加一場5,000米季前測試,隨後便會全心備戰即將來臨的渣打馬拉松。來自日本的名將川內優輝也對賽道表示喜愛,指沿途的美麗景色讓他感到非常高興,並樂見眾多跑者參加。
雖然賽事規模盛大,卻也面臨一定的挑戰。由於賽道的設計局限,部分跑手反映起步位置較窄。但是,賽事籌委會主席楊世模表示,基於大橋的特性,賽道設計需要考慮安全與通行的平衡,因此也無法隨意改變賽道的佈局。他希望未來的賽事能夠進一步改善,並吸引更多的海外跑手參加進來,成為常規的賽事,進一步推廣香港的跑步文化。
為了滿足跑手的需求,今年的賽事在起點和終點共設置了70個流動廁所,而整條賽道上則設有共130個流動廁所和6個飲水站,讓跑手們在挑戰中能夠更好地照顧自身需求。很多跑者在賽道上甚至能夠聽到飛機起降的聲音,這正是不同於傳統公路賽的獨特體驗,令人感受到跑步與城市的緊密聯繫。
賽事的成功也對提升香港在國際體育賽事的地位有所助益,此次活動獲得大型體育活動事務委員會的「M」品牌認可,並升格為世界田聯金級道路賽,預示著這項賽事在未來的發展潛力十分可觀。隨著賽後的路段將於下午2時重新開放,期待下次的賽事能夠吸引更多人一同參與,續寫跑步與健康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