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力推創新科技產業,近來發展的港深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備受關注。根據最新公布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園區的第一期發展規模已經遠遠超過初步計劃,樓面面積由原先的54萬平方米增至100萬平方米,建築高度則大幅提升至最高40層。這一變化引發了環保團體的強烈反應,擔心急劇增加的建築密度將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影響,並促請政府提供最新的保育方案。
根據最初的發展計劃,港深創科園區的樓面面積合計不得超過120萬平方米。而最新的《綱要》顯示,第一期的發展面積已佔據總規模的八成之多,顯示出政府在促進經濟及科技發展上所作出的決策。本來預定樓高不超過10層的規定也已被突破,如今可建設的樓高達到40層,這無疑加大了對資源及空間的壓力,其影響或將滲透至當地的環境、生態及社區生活。
環保團體長春社的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指出,儘管政府當初的環境評估是基於較低的發展密度進行的,但如今的規劃顯然與當時的結論存在出入。根據當時的評估,發展密度是為了在發展和保護之間取得平衡。然而如今的密度大幅提升,可能會影響到周遭生態的穩定性。他特別提到,后海灣作為重要的生態走廊,發展密度的升高是否會影響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他呼籲政府進行全面的重新評估,並提出有效的緩解和補償方案。
針對樓高的提升,吳希文質疑當年的環評是否充分考慮了生態走廊的需求。他強調,建築的高度改變可能會影響鳥類的飛行路徑,並引發鳥撞、光害等問題,應付應該進一步詳細的生態評估。他認為,政府在推動發展的同時,亦需重視與之相關的環保措施,不能單純著眼於經濟增長而忽視生態保護的必要性。
城規會的成員何鉅業則指出,若規劃的發展規模突破了原定上限,則根據《城市規劃條例》,必須向城規會提交「規劃許可」申請。他強調,開展相應的交通、環境影響等技術評估,將是新計劃進入城規討論的前提。他補充,城市環境在不斷變化,再加上新的發展計劃,過去的環評並不是未來的唯一標準。
對此,創科局回覆指出,根據2013年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港深創科園第一期的發展規模仍未超過120萬平方米的上限。局方明言在推動項目時一直遵循環境許可證的要求,並已實施相關保育措施,設置50米寬的低矮建築緩衝區,以減少對生態的影響。
這場港深創科園的發展不僅是科技前沿的展現,也是一項關乎環境、社會與經濟平衡的重大工程,未來的進一步部署將受到各界的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