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香港政府對創新科技產業的重視,港深創科園的發展計劃迎來了重要的轉機。近日,政府正式公布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這份文件突顯了首期發展的變化,樓面面積從原計劃的54萬平方米大幅提升至100萬平方米,樓宇高度也由原本的「不高於10層」提升至最高40層的規模。這一系列的調整引發了各界的廣泛關注,特別是環保團體對於生態影響的深切憂慮。
根據最新的規劃,港深創科園的發展分為兩期,整體合計最高樓面面積將達到120萬平方米。然而,首期發展的樓面面積已經占到了規劃的八成以上,這使得業界和市民對於未來的生態環境充滿疑慮。環保組織特別指出,這項計劃的密度增長或將對當地的生態平衡產生深遠的影響。
長春社的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分析認為,當初的環評是基於當時的規劃和環境基礎上進行的,若樓宇高度和密度改變,必須重新評估其對環境的影響。他強調,后海灣地區作為重要的生態走廊,政府有必要針對現況進行新的生態評估,以確保生態平衡不會被破壞。
對於樓宇高度的提升,吳希文指出,原來的環評考慮到生態走廊的保護,因此規定了對於樓宇設計及高度的限制,以確保飛鳥等野生動物的遷徙路徑不受影響。他表達了對政府在此方面決策的擔憂,認為四十層的樓高可能會造成光污染和鳥撞事故,影響生態鏈的平衡。
此外,城規會委員何鉅業補充說,若目前的發展計劃突破了原規劃的上限,那麼根據《城市規劃條例》,必須重新向城規會提交相關的規劃許可申請。這過程可能需要數月甚至一年,涉及詳細的交通、環境及其他技術性的評估。他強調,不論規模如何變化,所有規劃申請都必須基於最終確定的發展方案。
面對外界的質疑,創科局回覆表示,首期發展的改動未超出2013年環境影響評估報告中所提及的總發展規模。倘若有需要,針對第二期的發展他們會根據法例要求進行相應的評估。而且,政府在推進第一期發展時,依然會堅持落實生態保育的措施,包括設立生態區和建造50米寬的低矮建築緩衝區,以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港深創科園的發展計劃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關注。在科技創新的前進步伐中,如何平衡發展與生態保護成為各方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隨著社會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視日益上升,未來的生態評估是否能夠及時更新,以確保負責任的發展,仍然須待政府的進一步回應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