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創科園的開展不僅是香港科技創新邊界的擴展,更是大灣區內科技產業協作的重要里程碑。隨著政府近日公布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顯示,第一期發展的樓面面積將大幅增至100萬平方米,原本規劃的樓高限制也由「不高於10層」拔升至最高40層,這一變化無疑對周邊生態環境和社會結構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港深創科園位於落馬洲河套區,原始規劃的兩期項目合計樓面面積最高為120萬平方米,而最新的進展顯示,第一期的面積已經佔據了計劃的超過八成。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環保團體的擔憂不無道理。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指出,首期開發的密度提升明顯,這可能會與早前的環評結果出現矛盾。他提到,當年環評對於密度的測算是為了要在發展與保育之間取得平衡,而現階段的變動卻可能影響到該平衡的實現。
吳希文尤為關注后海灣作為重要的生態走廊,其生態布局及動植物的棲息環境是否受到影響。他強調,如果項目開發佈局有所調整,相關環境的影響必須重新審視。他質疑政府是否已針對最新變化進行過環境影響評估,並要求當局提供具體的緩解措施或生態保育方案。他提醒,樓高的提升對於鳥類的飛行路徑或許會產生負面影響,這是早期環評中已考慮的重要考量。
城規會委員何鉅業也指出,若發展規模突破原定上限,必須根據《城市規劃條例》第16條提交「規劃許可」申請,這一過程可能耗時數月甚至一年。隨著發展密度的改變,交通、環境污染、排污及通風等問題的評估亦需重新進行。他強調,當前環評報告不再能夠完全適用於當前情況,周邊環境的變化要求對計劃進行適當調整。
面對外界的質疑,創科局對於首期的發展改動給予了回應,表示該改動並未超越2013年環境影響評估報告中針對河套香港園區所述的120萬總樓面面積的範疇。局方承諾,在推動第一期發展時,將嚴格依據環境許可證的要求以落實生態保育措施,包括設立生態區域及50米寬的低矮建築緩衝區,以期能在發展與生態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港深創科園的發展不僅關乎科技的進步,同時也牽動著地方社區的未來以及環境的可持續性。如何在推動經濟與保護環境之間找到共生之道,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各方的關注與參與,無疑將有助於形成一個更為全面的發展規劃及環境保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