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香港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高達八成中風康復者的「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藥物敏感標籤實際上是錯誤的。這一問題對於醫生的用藥選擇造成了嚴重的困擾,進而影響了患者的治療效果,甚至可能導致致命的後果。
這項研究由港大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的臨床助理教授李曦及醫科生崔卓媛進行。研究團隊分析了2008年至2014年間,全港1003名缺血性中風患者的病歷數據,並將其與全港734萬名市民的健康數據進行對比。結果顯示,在中風患者群體中,被標示為對NSAID敏感的比例顯著高於一般人口。而這些被標記為「NSAID敏感」的患者,在中風後獲處方阿士匹靈的機會顯著降低,導致他們面臨7.44倍的死亡風險及6.1倍的重大心血管疾病風險,甚至可能降低生存率。
李曦教授指出,本港多數患者的藥物過敏標籤並不準確,大部分患者從未接受過正式的藥物過敏評估,這是導致錯誤標示的主要原因。他強調,香港急需擴展藥物過敏測試服務,以便能夠準確評估患者的藥物敏感性,從而防止誤標所帶來的潛在風險。他建議,應該考慮授權社區藥劑師與港大醫學院合作,為市民提供藥物過敏的專業評估,以提升治療效果及保障公眾健康。
同樣地,港大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副教授劉巨基也提到,未進行過藥物敏感評估的患者應當重新接受評估,以確認是否可以再次安全使用NSAID進行治療。他指出,如果中風患者能在疾病初期及早發現藥物敏感標籤的錯誤,則可以及時接受阿士匹靈治療,並減少因誤標而帶來的健康風險。
崔卓媛醫科生在研究中補充道,面對如此高比例的錯誤標籤,他們對此情況感到驚訝,並呼籲加強對中風患者及其他患者的藥物過敏測試,確保每位患者都能得到安全且有效的治療。這項研究的發現不僅呼籲醫療界注意藥物過敏評估的重要性,也希望能在未來的醫療實踐中,能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生命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