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河套深港科技合作區:邁向2030的基礎建設藍圖

河套深港科技合作區:邁向2030的基礎建設藍圖

分享: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近日正式揭露,該報告明確指出2030年將是一個關鍵的節點,屆時香港園區需完成第一期的基礎建設,以便與毗鄰的深圳園區形成有效的協同效應。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在接受《星島》訪問時,坦承建設時間緊迫,而未來待建的數十幢高樓大廈涉及的數百億投資,無法單靠政府資助,期望能夠與業界各方共同參與,以加速建設進度,這包括了酒店等配套設施的建立。

在訪問中,孫東透露將於明年展開市場意向調查(EOI),並計劃在明年下半年逐步推出相關土地進入市場。他表示,未來與開發商之間的合作發展或會考慮本地優先,但也不排除內地企業的參與,因他們在地理及資源上具有優勢。由於項目的進度緊迫,未來的招標過程中可能會將「時間」納入評選標準。

河套香港園區的發展計劃被劃分為兩個階段,根據立法會財委會在2021年的文件,第一期計劃建設31幢大樓,但至今僅有3幢樓宇即將完工。孫東補充,第一期的總樓面面積雖然比2021年計劃的面積增加了一倍,但建築數量大致不變。目前僅有8幢樓宇已有具體建設合約,包括兩座濕實驗室和一座人才公寓,預計將於年底竣工。孫東強調,剩餘的硬體建設必須盡快推進,因此希望業界能積極參與並加速建設。

他指出,政府已全資撥出超過181億元來建設首批8幢樓宇,並預計第一期的其他基建將需要數百億元的進一步投入。由於巨大的資金需求,官方明確表示這無法完全依賴政府的資金,因此大力呼籲業界的合作。

在未來的土地運用及建設計劃中,孫東提到,將會探索各種不同的大樓類型,涵蓋先進製造中心、產學研基地、數據科學大樓,以及與餐飲、娛樂相關的設施,甚至不排除讓科技企業依據自身需要佔用土地,或在建設後與政府合作進行管理,開放予更多的初創企業進駐。他強調,將對所有的參與模式抱持開放態度,只要能在期限內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河套的建設,政府將樂於採納各方的建議和方案。

政府亦補充指出,參考其他地區園區的經驗,入住的主要標準將圍繞產出、技術水平、業務可持續性、投資潛力、人才培育及生態貢獻等方面。所有進駐的企業均需在園區從事研究與開發,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及孵化,以及為科技產業提供相關專業服務。

此外,關於將建設的兩條跨境行人橋,孫東提到將於年底至明年初與深圳進一步討論具體安排,包括建橋位置、關口設計、人流量等方面的詳細計劃。由於橋樑的運行主要是人員通行,不會涉及車輛通行,但他相信旅客可以攜帶手提行李通過。

在對園區的定位上,孫東明言,原本計劃採用封閉式管理,但經過考慮後,創造一個國際化的園區必須保持開放。他表示,為了妥善管理內地生物樣本及生物數據的跨境流通,將採用對點傳輸及合約約束的方式,並加強監管,如發現違規行為將會嚴厲處理。孫東強調,「你管得越好,國家的開放力度就越大,反之則不會開放。」

在全力以赴推進河套園區的背景下,孫東表達了對未來計劃的信心,而此建設無疑將為香港的創新科技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並打造出一個協同互助的創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