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近日正式發佈,明確指出2030年將成為香港園區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屆時將需完成第一期基礎設施的建設,以便實現與鄰近的深圳園區的協同效應。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在接受《星島》新聞的專訪時,強調了目前的時間表非常緊迫,面對數百億的工程投資,香港政府希望能夠與業界攜手合作,加快建設進度,特別是在酒店及其他相關設施的興建方面。
孫東透露,他們計劃在明年啟動市場意向調查(EOI),預測在明年下半年將逐步釋放土地進入市場。至於未來的合作發展商是否會優先考慮本地企業,他表示難以用簡單的「是」或「否」來界定,因內地企業在某些方面擁有地利的優勢,但鑒於項目的時間限制,未來的招標中可能會考慮時間的因素。
目前在河套香港園區內,待建的數十幢大樓預計需要數百億元的投入,以支持這一科技創新基地的發展。根據立法會財委會在2021年的文件,第一期計劃建設31幢樓宇,但目前僅有3幢即將完工。儘管第一期的總樓面面積比2021年有所增加,建築的總數卻相對持平。孫東指出,目前已有8幢樓宇在建,其中包括2座濕實驗室和1座人才公寓計劃於今年底落成,其他基建項目同樣需要加快進度,期望業界能共同參與。
為知悉市場需求,孫東表示,局方目前尚未正式與發展商洽談具體合作,計劃在明年展開EOI,從中收集業界對相關土地使用的需求。他描述園區的建設將包括各種建築,例如先進製造中心、產學研基地、數據科學大樓,以及餐飲和住宿設施等,期望企業在這些項目中能找到自身的發展空間。孫東強調,政府對各類型的合作模式都持開放態度,只要能在規定時間內高效、高質地完成建設,就會虛心接納各種建議。
在與業界的合作入駐方面,孫東解釋說,參照國際經驗,入駐項目需圍繞產出、技術創新、業務可持續性等標準,並必須在園區進行科研活動及投資科技產業,進而促進技術轉化及商業化。
對於現階段的用地情況,孫東指出部分地區目前仍有其他用途,包括位於第二期規劃中的應急醫院。他表示,方艙設施已於今年初搬遷,相關土地已清空,以便興建未來的新大樓。孫東預測,明年將再釋放部分土地,並會加快整體建設進度,至於第二期的用地則會根據實際需求再作處理。
在跨境聯繫方面,孫東透露,計劃建設的兩條跨境行人橋的具體建設安排仍待於今年底至明年初與深圳方面進一步討論,包括橋樑的位置和人流測試等細節。他提到,由於涉及政策及檢查等因素,這些橋樑主要以人員通行為主,不承擔交通運輸,但將能允許攜帶手提行李。
孫東進一步說明,當初規劃香港園區時,原本考慮採取封閉式管理,但考量到創造國際化的園區必要性,決定進行開放。在保障內地生物數據安全方面,他指出,相關數據需以「點對點」的方式進行傳輸,並通過合約進行約束。此外,港深創新科技園有限公司將承擔管理責任,並且會參考國內電子圍欄的做法,保證數據不會流失。
隨著河套香港園區的發展藍圖逐漸清晰,孫東堅信只要能夠有效管理與規劃,未來將會迎來更大的發展機會。「你管理得越好,國家的開放力度將越大,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