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正式公布,該綱要明確指出2030年將是香港園區發展的關鍵節點。屆時,香港園區必須完成第一期基礎建設,才能與深圳園區形成有效的協同效應。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在接受《星島》訪問時表示,目前的時間安排非常緊迫,未來的發展將不僅依賴政府的資金投入,還需與業界合作,以加速建設進度,包括預計打造的酒店等設施。
在談到未來的具體計劃時,孫東透露,政府計劃於明年進行市場意向調查(EOI),並於明年下半年逐步將安排好的土地投入市場。他解釋道,至於合作發展商是否會優先考慮本地企業,孫東認為這是一個相對複雜的問題,因為內地企業擁有地利之便,且同樣有意參與項目。由於時間限制,未來在招標過程中,可能會將時間因素作為重要考量之一。
根據政府的規劃,河套香港園區的建設將分為兩期進行。根據立法會財委會2021年的文件,第一期原定建設31幢大樓,但目前僅有3幢樓宇即將落成。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第一期的總樓面面積比2021年翻了一番,但擬建的總樓宇數量保持不變。孫東強調,目前只有8幢樓宇在計劃中,其中包括2座濕實驗室和1座人才公寓,預計將於今年底完成。其餘的樓宇建設則需緊急推進,政府對此任務的迫切性表示高度重視,並期望業界能積極參與,加速整體建設進度。
談及資金問題,孫東指出,政府已撥出超過181億元來建設首批大樓,但絕大部分基建的最終造價仍將是“數百億元”,因此只能依賴政府的全資支持,而需要與業界共同攜手推進項目。此外,對於私人企業進一步參建的可能性,孫東表示持開放態度,期望不同領域的企業能根據自身需要,在河套區域內設置他們所需的設施,從而形成更加多元化的科技研發環境。
對於擬建的兩條跨境行人橋,孫東透露,將在今年底至明年初與深圳方面進行具體的安排洽談,包括確定橋樑位置、關口設置、人流量及配套測試。由於清關及檢查過程的複雜性,這些橋樑將以人員通行為主,但可以攜帶手提行李。他強調,無論是橋樑的建設還是園區的開展,香港政府都將對潛在的私人參建機會保持開放的態度。
隨著河套香港園區的規劃深入推進,孫東希望在有效的管理與監控下,確保內地的生物數據不會不當流出香港園區。為此,政府將採取嚴格的合約約束,並參考國內先進的管理經驗,以加強監管力度,從而讓國家對開放的信任持續增長。他堅信,“你管得越好,國家的開放力度就越大,反之則將會變得謹慎。”
無疑,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發展不僅僅是地區經濟轉型的機會,也是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大局的重要一步。隨著各項計劃的推進,香港未來在全球科技創新的舞台上,將能夠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