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精神健康問題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最近,香港心理衛生會提議,將「精神健康急救課程」推廣至全港的關愛隊,以提升其成員在識別和應對精神健康問題上的能力。這一建議源於該機構早前為關愛隊隊員提供的課程及後續的研究,顯示出其對改善成員的精神健康知識和相關技能的顯著成效。
關愛隊的成立始於2022年,旨在擴展社區網絡,主動探訪有需要的人士。香港心理衛生會為此制定了針對關愛隊成員的「精神健康急救課程」,課程內容不僅包括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還涵蓋了溝通技巧和應變處理的方法。此舉旨在提升隊員在社區中辨識和介入精神健康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在面對疑似精神健康困擾的鄰里時,能夠及時提供適當的關懷和支援。
為了評估該課程的成效,香港心理衛生會與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展開了一項調研,於4月至6月期間對127名受訓的關愛隊成員進行評估。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課程後的成員在精神健康知識、對情緒病及精神病患者的接受程度,以及如何應用社區服務方面的能力均有了明顯提升。在測試中,關愛隊成員在精神健康知識的評分中,取得了45.6分(滿分60分),這一結果被視為相當高的分數。
香港心理衛生會副總幹事黃敏信強調,預防是精神健康工作中最具成效的部分,並以「投放1元有5元回報」形容預防工作的價值。她提出,應將該急救課程擴展至全港的關愛隊,並有必要對合適的隊員進行精神健康急救導師的培訓,以確保持續的專業發展。
此外,中大社會工作學系的教授崔佳良指出,雖然社會上有觀點認為關愛隊不能替代專業精神健康人士,但事實上,其在社區中的覆蓋和滲透性遠超於傳統醫療人員。因此,關愛隊能在基層提供及早識別和預防的服務。如果要充分發揮其功能,則必須為隊員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態度訓練。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也表達了對關愛隊培訓的支持,他認為這會有助於加強社區的精神健康服務和區域合作,使得精神健康存在困擾的人士更加願意主動尋求幫助。
關愛隊成員鄭先生在參與課程後表示,他對精神健康的認識有了顯著增強,尤其是了解到大多數精神病患者不涉及暴力行為,從而更加深刻認識到關愛隊在社區中的角色和責任。他形容關愛隊如同社區的「哨兵」,一旦發現行為異常的人,可以即時關心並提供必要的協助,以期及早發現和介入潛在的精神健康問題。
整體而言,推廣與增強精神健康知識的急救課程,不僅能提升關愛隊的專業能力,亦對全社會提高精神健康意識、促進早期干預以及建立良好的社區支援系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香港心理衛生會和相關機構的努力,無疑將為更多精神健康困擾的人士帶來希望,讓他們在追求心理健康的道路上不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