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全球科技迅速進步的背景下,香港正面臨國家科技創新與人才發展的重大全球機遇。立法會於22日展開討論,由全國人大常委及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李慧琼提議的「把握戰略機遇,推動香港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發展」議案,引發了眾多關於本港未來發展的關注與討論。
身為中文大學校董的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強調,政府應支持本地大學設立第三所醫學院。他特別提到,中文大學已邀請曾任哈佛大學教授且獲得1982年菲爾茲獎的著名數學家丘成桐來港開展新學院,但目前遭遇缺乏特區政府財政支持的困境。鄧指出,儘管香港當前財政緊張,但仍希望政府能撥款引進尖端科學家,強化本地科研的實力。
在科技創新方面,鄧家彪對香港的發展潛力表達了擔憂。他引用了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指出香港的排名為第17位,顯著低於以色列的第14位,且以色列並沒有任何一所大學位列全球前100名。鄧家彪進一步揭示了本港在研發支出上所面臨的挑戰,指出香港的研發支出占GDP僅1.5%,顯示政策的推動和民間企業的活力亟待增強。
李慧琼則強調香港高等院校在基礎研發上取得的優異成就,卻同時指出科教融合的過程中尚有待加強。她提議,應當加大對高校科研成果的支持力度,促進以經濟前景為導向的應用研發。李慧琼建議本港大學應利用其儲備資金,設立跨學科創新研究基金,促進不同院系的聯合研究,並加強跨領域的研究實驗室建設,以提供足夠的硬件支持。
除了教育界的呼聲,紡織及製衣界的立法會議員陳祖恒也表達了他對本港科研潛力的看法。他指出,香港獲得國家的「八大中心」重要定位,並擁有全球一流的基礎研究能力,應當好好把握此一策略機會,進一步推動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一體化發展。他提議政府應該革新採購制度,首先從自身做起,優先試用本地科研團隊的成果,並鼓勵各機構採納這一方針,形成內部的文化氛圍。
教育局長蔡若蓮則強調,本地高等院校在基礎研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並指出大学教育資助委員會的研究資助局持續推動跨學科的協調研究。她提到,自1996年以來,本港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建立了聯合實驗室,以促進雙方的科研合作與人才交流,鼓勵兩地人才在重大研究項目中合作,並提供必要的資助以支持優異表現的研究團隊。
總結而言,本港在把握科技創新機遇的過程中,無論是在教育、科研還是政策支持方面,都面臨着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局面。各界呼籲政府、學術界及企業能夠攜手合作,真正激活香港的創新潛能,為未來的發展開創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