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維護公屋的正當使用,香港房屋委員會於上周三(15日)推出了「舉報濫用公屋獎」計劃,旨在鼓勵市民舉報涉嫌濫用公屋的個案。該計劃引起了社交媒體上的廣泛討論,特別是一些目擊舉報過程的網民對此表示出複雜的情感反應。
一位女性網友在社交平台Threads上分享了自己目睹公屋舉報的經歷。她提到,「啱啱親眼+親耳見證公屋督灰現場」,然而對於自己為何會在現場,她並未詳細交代。這位網民描述了當時的情景,樓主接到來自舉報者的電話,聲稱有公屋住戶涉嫌濫用公屋,原因是其中一名家庭成員正在英國留學。
舉報者在電話中表示她無法提供屋主的聯絡資料和姓名,僅只有 Instagram 賬戶作為調查依據。隨後,她提出的質疑十分直接:「該女子有係英國留學,呢個就係濫用公屋的理由?」令人側目的是,舉報者最後補充:「係咪成功就有3000蚊?」這句話引起樓主的不滿,樓主在論壇中一再強調「濫用資源係唔啱,但督灰文化同樣分裂社會」,顯示出現場的氛圍並不單純。
樓主在目睹舉報過程後也坦言,雖認同房委會的計劃是有效的,但看到這樣的情形,心中充滿了複雜的情感。她表示,雖然沒有特別同情被舉報者,但也無法簡單地為這種做法感到高興,反而是感慨於社會的對立和分裂。
這則帖文迅速引發熱議,許多網民對「舉報濫用公屋的計劃」表示支持。他們指出,公屋的原意是為了幫助有需要的人,如果沒有所謂的濫用,又何必擔心被舉報?一位網民更是諷刺道,「公屋原意係畀有需要人士,虛報資料反而令有需要人士上唔到樓,篤灰都係為咗幫人,有能力就搬出公屋。」此言引發了更多網友的共鳴。
然而,為了舉報濫用公屋,證據的充分性也受到質疑。有些網民提到,留學並不一定意味著家庭有財力支撐,許多學生的日常生活開支都須依靠奮鬥和打工來維持。一些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指出即使身為留學生,也並不代表他們生活優渥,很多人都是孤軍奮鬥,並未得到太多的經濟支持。
在這樣一個充滿辯論的環境中,這位網友的分享無疑讓人重新思考「濫用公屋」這一議題的複雜性,以及舉報行為所反映的社會意識形態。隨著更多的故事被揭露,香港社會在面對資源分配和社會公平的過程中,必將經歷更多的思考與辯論。誠如那樓主所說,舉報行為固然是為了維護公屋資源的正當使用,但這樣的督灰文化,同樣可能使社會分裂、彼此間生出懷疑與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