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5財政預算案的公布,香港的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日出席諮詢活動時,對本年度的財赤進行了稍微的調整,預計將低於一千億元。他強調,減少財赤的策略將以節流為主,包括約束經常開支增長及根據工務工程的緩急排序,調整其推進時間。然而,這一政策引起了部分立法會議員的關注和不安,他們擔心政府的言論可能暗示未來將減少基建投入,這可能對社會的長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近年來,香港樓市表現不佳,發展商在投地上表現得相當保守,因而導致私人工程數量驟減,建造業面臨困境,許多老牌建築商已經倒閉或裁員,甚至一些公共工程的項目也因此延誤。此外,持續的財赤對工務工程進度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去年,預算案已宣佈原定今年展開的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工程將延至日程,這一延遲也引發了對北部都會區等與經濟、房屋發展相關的項目未來進度的擔憂。陳茂波當前的表態指出,北都及其他重要發展項目仍將優先獲得資源,但議員的疑慮並未消除。
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成員張欣宇表示,他對政府的表態感到疑惑,因為政府先前已承諾未來五年基本工程開支平均每年約900億元。他質疑,即使財赤問題導致工務工程的優先順序被重新調整,整體開支不應因此減少,若是如此,將對社會發展帶來嚴重損害。在經濟低迷且私人市場信心不足的背景下,政府更應考慮逆周期措施,鼓勵基建投資,以維持市場信心和發展潛力。
此外,議員謝偉銓則強調了對政府延遲項目的不確定性。他指出,政府在決策過程中擁有最為完整的數據,而一項新的工務工程往往可以分期進行,以先行滿足迫切的住房需求。他認為,更靈活的施工安排可以幫助緩解短期內的資金壓力,而在民生基建項目上,亦可根據實際需求對工程進度進行調整。
在面對現時的經濟環境,陳茂波在自己的網誌中提到,將善用發債及公私合營模式,積極推動基建發展。面對日益增長的基建需求,不同法定機構因現金流問題而紛紛選擇發債,亦如港鐵在即將面臨的巨額開支下,已經開始考慮融資方案。市場對於新發行的基建零售債券的認購情況卻顯示出一些擔憂,早前的發行結果創下自2011年以來的首次認購不足,這讓外界對港元債市的吸納能力產生了疑慮。
經濟學者麥萃才指出,零售債券僅占基建發債的一部分,實際上基建債券對機構投資者仍有相當的吸引力。他強調,港元結算及較低的償還風險使得這類債券成為相對穩定的投資選項。儘管目前樓市下行及發展商投資謹慎,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太長時間,需求還是存在的。
張欣宇最後指出,市場對於整體債券需求的情況固然重要,但根本問題在於這些基建項目的實際投資價值,包括能否實現回本。以港鐵建設一條新線路的千億開支為例,是否能夠通過賣地及售樓的收益來抵消成本,仍然需持謹慎態度。根據現行的經濟形勢,投資者會理智地評估每一個債券項目的風險及回報,這將直接影響政府未來基建投資的成效及市場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