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於近年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的計畫,藉此機會決定收回位於塱原的私人農地,轉型為塱原自然生態公園,以保護並提升這片關鍵的淡水濕地的生態價值。這座新設立的自然生態公園佔地約37公頃,劃分為三個主要管理區域:訪客區、農業區及核心保育區。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高級自然公園主任黃廣潮的介紹,自從公園在11月9日對外開放後,至月底已吸引近5000人次的遊客前來參觀,無疑彰顯了公眾對於自然生態保護的關注和興趣。
水資源在塱原的濕地生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鹽農自然護理署設計了一套高效的水質淨化系統,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首先是沉澱池,水深約90厘米,讓較大的顆粒在此沉澱,確保水質的初步清淨。接下來的蘆葦池則是更進一步的過濾系統,蘆葦以其旺盛的生長特性,能夠吸收多餘的養分,並為多種生物提供棲息及覓食的場所。最後,水會流進淺水池,流淌約30厘米的水深,可以有效利用太陽光的紫外線來殺死水中的細菌,之後再流入灌溉水道。每個水池的出入口都裝設有水閘,以便精確控制水量流入,不僅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也保護了生態環境。
在訪客區方面,這裡精心設計了多樣化的生態環境,讓遊客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這裡的自然景觀。設施包括濕地廣場、觀鳥屋、步行道和涼亭等,方便遊客休憩及觀察鳥類。公園的生態區專注於保育工作,這裡通過合理的生境管理,控制農田水位,移除外來物種,且定期進行植物護理,以吸引各式各樣的雀鳥和其他濕地動物,增進它們的繁殖與成長。
公園內生育的一些瀕危雀鳥數量在過去三年顯著增加,成為重要的生物指標。例如,黃胸鵐的數量在2021年至2023年間分別錄得27隻、55隻及46隻,顯示出公園生態環境的改善。而在2021年首次記錄到的黑翅長腳鷸繁殖,鳥巢數量從5個增至2023年的42個,讓人驚喜。此外,過去一年內,公園還觀察到了香港首例的澳南沙錐及淺色斜痣蜻,為生物多樣性增添了新成員。
農業區則致力於推廣生態友善種植,可以鼓勵農戶使用天然肥料及無化學成分的農藥。經過詢問,許多本地的農戶表示願意回到塱原繼續耕作,公園方面隨即將農田租給39名農戶,提供每人2至3斗種的耕作空間,年租金為840元,這不僅有助於農業可持續發展,亦能進一步完善生態系統。
為了更好地管理這個公園,漁農自然護理署投入了27位專業同事,負責日常的管理工作,其中包括清潔及保安等。每年約需1900萬元的經費,以維持公園的正常運營並確保環境的品質。塱原自然生態公園在其探索保護生態、推廣環保理念的初心中,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民眾前來感受與自然共生的美好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