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諾貝爾獎得主巴里.馬歇爾(Barry Marshall)訪問香港,與當地的醫學專家進行深入的學術交流,特別是針對幽門螺旋桿菌的診斷與治療進行了熱烈討論。與會的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黃泰釗表示,根據最新的研究,全球近44億人可能受到了幽門螺旋桿菌的影響,尤其在亞洲地區,估計有一半的成年人口曾經是這一細菌的攜帶者或感染者。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可在胃壁的黏膜層聚集的細菌,它是引起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腸胃疾病的主要因素。此外,這一細菌與胃癌、胃淋巴癌等更嚴重疾病的發生有密切的關聯。由於這些潛在的健康風險,黃醫生強調,一旦發現感染,患者必須及早進行治療,並且應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衛生習慣,以防止病情復發。
在巴里.馬歇爾的學術交流活動上,與會專家們探討了現階段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方案。目前,標準治療通常為「三聯療法」,這種療法包括同時使用兩種抗生素和一種質子泵抑制劑,療程一般持續1至2週,其成功率可達80%至90%。然而,近年來香港地區的幽門螺旋桿菌病例對初療藥物的抗藥性逐漸上升,這使得醫生們越來越建議患者在初療後4至6週內,進行呼氣檢測以確認細菌是否被清除。
黃泰釗醫生進一步指出,幽門螺旋桿菌可透過食水、唾液或受污染的食物傳播,這也使得家庭成員之間的傳染風險顯著增加。因此,保持家庭環境的衛生尤為重要。他建議,家庭成員應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從細節做起,比如在用餐前和如廁後徹底清洗雙手。此外,幽門螺旋桿菌攜帶者應使用獨立的餐用器具,並在家庭聚餐時習慣使用公筷,以有效防止交叉感染。
隨著全球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數日益增加,社會各界都應對這一健康問題予以重視。正如黃泰釗所說,早期診斷和治療,加上良好的衛生習慣,將是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復發的關鍵。這不僅有助於保護個人的健康,也能為整體社會的公共衛生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