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特區政府面臨持續的財政赤字挑戰,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最新修訂報告顯示,2024/25財政年度的財赤預計將低於千億元。然而,這一趨勢的背後卻隱含著深層的結構性問題,尤其是對於賣地收入的過度依賴。
近年來,香港的財政狀況不容樂觀。在過去五個財政年度中,政府有四個年度出現千億元的赤字,其中2020/21年度赤字高達2,325億元。這種情況導致政府的財政儲備從2019/20年度的11,603億元縮減至2023/24年度的7,346億元。這樣的大幅減少無疑會對未來的公共開支和社會服務產生重大影響。
賣地收入曾經是政府財政的主要來源。在2016/17年度到2020/21年度期間,政府的地價收入連續四年超過千億元,甚至在2017/18年度達到高峰的1,648億元。然而,隨著疫情的影響和市場需求的減少,這一收入來源自2022/23年度開始大幅下降,2023/24年度更是降至約195億元,遠遠低於政府的預期。
立法會議員對此表達了擔憂,尤其是發展事務委員會副主席林筱魯指出,政府不能再依賴不穩定的地價收入,他呼籲政府應該檢討財政結構並尋求多元化的收入來源,以穩定公共財政。她建議可以從賣地條款入手,借鑒過去的成功案例,例如市建局在「沙士」期間的分期付款計劃,以活化市場氛圍。
此外,立法會財務委員會主席陳振英也提出了重要建議,他認為應該考慮將土地拆細出售,讓更多小型發展商參與投標,這樣可以減少流標情況,進一步促進市場的活力。他強調,香港的公共財政不能再依賴房地產市場,應該檢討和擴展現行的稅制,考慮引入間接稅,例如銷售稅,以減少對地價收入的依賴。
民建聯的會計界議員黃俊碩同樣對財政結構提出批評,他認為現有的財政結構不健康,並支持對此進行檢討,同時呼籲不要設立資本增值稅或全球徵稅,應該維持低稅負的原則。
經濟學者李兆波也表達了擔憂,他指出香港的高地價是其特殊國際地位的結果,但難以預測何時會回升。他建議當局考慮實行銷售稅,目前香港的零售和餐飲銷售額每年超過5,000億元,若徵收5%的銷售稅,政府將獲得至少250億元的穩定收入。
隨著財赤的持續擴大,陳茂波在回應時強調,要保持香港簡單低稅制的競爭優勢,18以「能者多付」為原則,不過,這種策略在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時,能否真正達成財政穩定,依然有待考驗。
在未來的日子裡,香港的財政策略需要重新檢視,以確保能在多變的經濟環境中保持持續的增長和穩定,這是對於政府、企業及整個社會的共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