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每個人獨特的旅程,旅途中的每一步都影響著我們對生命起點和終點的理解。然而,面對死亡,無論是華裔還是非華裔長者,普遍存在著某種忌諱。為了幫助這些長者突破語言和文化的限制,一項名為「藝術生命軌跡」的社區計劃應運而生,旨在透過視覺藝術、音樂和舞動等多元媒介來促進他們之間的交流,表達情感,並深入探討生與死的意義。
該計劃由香港表達藝術治療服務中心的創辦人及註冊藝術治療師李慧莊(Janet)主導,她身負重任,用藝術向長者們開展生死教育。據Janet介紹,計劃包括六節小組課程,首先著重協助長者提升精神健康的自覺性,藝術成為了他們表達生命意義的橋樑,幫助他們在潛移默化中重新理解死亡,並減少面對死亡時的焦慮感。
因為主題敏感,Janet表示,過程中建立信任關係的難度不容小覷。她指出,無論是華裔還是非華裔長者,他們在交流中都強調非批判的態度,努力理解各自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及個人經歷,以此逐步建立信任。為了促進非華裔長者敞開心扉的環境,計劃中每次小組活動均配有翻譯,讓交流更為流暢。
不久前,「藝術生命軌跡」社區計劃在領展旗下的海富商場和樂富廣場舉辦了「生命旅程展覽」,展示參與計劃長者創作的藝術作品,讓他們的聲音得以被廣泛聽見。此次展覽為各個族裔的長者提供了一個平台,能夠在此自由地表達對生命及死亡的反思和感悟。
參展的年近八旬的尼泊爾裔長者Kumari Gurung在30年的香港生活中,以家庭為重心,與社區的互動僅限於和鄰居打招呼。隨著孫子的成長,她感到生活變得單調,便決心尋求改變,參加了這一計劃並將自己的藝術作品展示在展覽中。Kumari對於生死的看法相對豁達,參與計劃讓她結交了不少新朋友,並有意引導更多相同年齡的朋友一起參與,增加彼此的交流。
同樣,73歲的何淑英(英姐)也參與了該計劃,她表示,自己過去的經歷使她對生死、分離和病痛有著深刻體會,卻難以找到可以傾訴的人。參加計劃後,她能夠通過藝術創作表達自己的情感,逐步放下過去的執念,得以變得更為開朗。她指,計劃還讓她對非華裔族群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從而突破了與他們之間的隔閡。
在這些藝術作品中,65歲的戴春煌(ET)將「愛」作為創作的永恆主題。他不僅是參與者之一,還主動擔任展覽的義工導賞員,期間他幫助了一位情緒困擾的長者。ET表示,他的藝術作品旨在表達對妻子的情感,雖然妻子身在他鄉,但他用這些作品傳遞著愛的訊息。
「藝術生命軌跡」社區計劃的首批參與者順利完成了為期六節的生死教育課程及兩次生命交流工作坊,展覽也隨之圓滿結束。Janet得知參與者的思考方式有所改變,並表達了他們想幫助他人的熱情。計劃明年將繼續推動「生命探索大使」的概念,旨在邀請一些完成計劃的組員,轉變為社區中的先鋒者,將他們的經歷分享給周遭的人,繼續傳遞愛與關懷,並與更多長者一同探索生命的意義。這不僅是關於藝術的旅程,更是心靈的成長和生命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