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條多姿多彩的旅程,無論是在何處,每個人都在這條道路上留下了獨特的足跡。在面對生死這一永恆的主題時,無論是華裔長者或非華裔長者,普遍都會感到忌諱。為了打破這種沉默和隔閡,香港表達藝術治療服務中心的藝術治療師李慧莊(Janet)發起了名為「藝術生命軌跡」的社區計劃,旨在幫助以香港為家的不同文化背景的長者們,透過視覺藝術、音樂和舞動等多種媒介,促進溝通、互動與情感的交流,並深入探討他們對生死的認知。
這個項目的核心是在藝術的框架下進行生死教育。Janet表示:在為期六次的小組課程中,首先的任務是幫助長者們提高自身精神健康的覺察,通過藝術這一媒介,給予他們表達生命意義的機會,進而在不經意間改變他們對死亡的理解,幫助他們減少焦慮和恐懼。
由於涉及敏感的生死話題,建立信任的過程對Janet和她的團隊來說是一項挑戰。她指出,無論是與華裔長者還是非華裔長者進行互動,必須採取非批判的態度,努力理解他們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個人經歷,循序漸進地建立信任的關係。為了促進非華裔長者更好的參與,團隊會在小組活動或工作坊中提供翻譯服務,消除語言的障礙,讓每位參與者都能在輕鬆的氛圍中打開心扉。
計劃的成果之一是「生命旅程展覽」,在領展旗下的海富商場和樂富廣場舉辦,展示了參與者的藝術創作。這些作品不僅是藝術的展現,更是每位長者生命故事的縮影,透過這一平台,他們得以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經歷,為他們的生命增添了色彩。
其中,年近八旬的尼泊爾裔長者Kumari Gurung分享了她的故事。她已在香港生活了約30年,過去多以家庭為重心。雖然能說一些廣東話,但與社區的互動卻相當有限。隨著孫子的成長,她感到生活的單調,因此決定參與這個計劃以尋找新的方向。Kumari在活動中收穫了友誼和支持,對生死問題的看法也變得更加開放與豁達,她希望能夠鼓勵更多同齡的朋友一起參與。
同樣參與計劃的73歲何淑英(英姐)則表示,透過藝術創作的過程,她學會了放下心中執念,變得更加開放和快樂。英姐過去經歷了生死、病痛與分離,這些情感常常無法與他人分享,如今透過藝術,她得以把這些感受一一表達出來,心中的重擔也因此減輕。她表示,參與計劃後,她對非華裔族群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開始主動與他們交流,增進了相互之間的理解與尊重。
在這個計劃中,65歲的戴春煌(ET)也展現了積極的態度。他不僅參與創作,還主動擔任展覽的義工導賞員,與其他參觀者分享參與者的故事和作品。他的藝術創作圍繞著「愛」這一主題,尤其是獻給已不在香港的妻子。透過作品,ET傳遞出他對於愛的深厚情感,妻子簡單的感謝回覆讓他感受到滿足與喜悅。
這個社區計劃已經圓滿結束了第一批課程,而Janet透露,參與者們不僅在思想上有了成長,更激發了他們希望在社區中傳遞愛與關懷的熱情。未來,他們計劃邀請一些完成計劃的參與者擔任生命探索大使,分享自身經驗,鼓勵身邊的人共同探尋生命的意義,這一切都將在社區中延續下去。「藝術生命軌跡」的初衷,就是讓每個人通過藝術,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和連結,無論年齡、文化與背景,最終都能共同感受到生命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