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就像一幅多彩的畫卷,每個人都在這幅畫中刻畫著不同的故事與感受。對於許多長者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生命的反思與對死亡的理解變得尤為重要。然而,在香港,因文化背景和傳統觀念的影響,談論死亡的話題常常受到忌諱。為了突破這一障礙,一項名為「藝術生命軌跡」的社區計劃應運而生,旨在幫助居住在香港的華裔及非華裔長者透過藝術形式交流思想,探討生死問題。
該計劃的主要推手之一,香港表達藝術治療服務中心的創辦人李慧莊(Janet),利用藝術作為橋樑,幫助長者們打破文化和語言的局限。她提到,在為期六節的小組課程中,重點是讓參與者增強自我精神健康的覺察。透過藝術,長者們不僅獲得了表達自己情感的機會,還在無形中改變了他們對死亡的理解,緩解了心理壓力與焦慮。
在這些活動中,建立信任尤為關鍵。Janet強調,為了有效地與不同背景的長者交流,工作坊中提前準備翻譯服務,以便使非華裔長者能夠更自由地表達內心想法。她指出,「無論是華裔還是非華裔,我們始終保持非批判的態度,試圖了解他們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個人經歷,透過這些理解,才能逐步建立彼此的信賴。」
隨著計劃的推展,「生命旅程展覽」的舉辦提供了一個展示長者藝術創作的平台。這場展覽在領展旗下的海富商場和樂富廣場進行,吸引了許多社區居民前來觀賞,並了解長者對生命的看法和感受。
年近八旬的尼泊爾裔長者Kumari Gurung便是計劃的一名參與者,她在分享中提到,自己在香港生活了約30年,過去雖然以家庭為中心,但與社區的互動卻不多。她希望透過參與這個計劃來豐富自己的生活,並認識更多朋友。她坦言,在這個過程中收穫頗豐,對生死的看法更加開放,並結交了不少新朋友,期待能夠吸引同齡的朋友一同參與。
另一位參與者何淑英(英姐),73歲,則在這個計劃中找到了情感的宣洩口。她表示,長期以來面對生死、病痛的經歷,常常缺乏有效的傾訴對象。參與計劃後,她能夠借助藝術作品表達內心的掙扎,並了解到許多執念能夠在創作中釋放,讓自己變得更加豁達。
65歲的戴春煌(ET),作為相對年輕的參與者,對計劃的支持也讓他成為展覽的義工導賞員,主動幫助參觀者了解長者的藝術作品。ET的創作圍繞「愛」這一主題,這些作品不僅傳遞了情感,也讓他與妻子保持了聯繫。他分享道,雖然妻子因故未能參加展覽,但他能夠以藝術形式表達對她的愛,即使她遠在香港之外,簡單的「謝謝」就足以讓他感受到滿足。
展覽的結束,並非結束。李慧莊透露,這些參與者的反思與成長不會止步於此。計劃將於明年繼續推進,期待選拔部分參與者成為「生命探索大使」,他們將以自己的故事啟發並影響更多的社區成員,繼續傳遞「愛」與關懷。在未來的日子裡,這群長者將不僅是受助者,更是支持他人的前行者,與他們一起共同探索生命的更深意義。